藻类图谱‖对照图谱学习甲藻门
2016-2-29
来源:网络
点击数: 5198          作者:未知
  • 甲藻门形态构造



    多数为单细胞,具2条鞭毛,可以运动。纵裂甲藻类,细胞壁由左右二片组成,无壳缝和横沟。横裂甲藻类,细胞裸露或具纤维素细胞壁,细胞壁由许多小板片组成。大多数种类具一条横沟和一条壳缝。 横沟以上称上锥部或上壳(上甲) ,横沟以下称下锥部或下壳(下甲)。壳缝又称腹区,位下锥部腹面。 纵、横沟内各具1条鞭毛,即壳缝鞭毛和横沟鞭毛。色素有叶绿素a、c ,β胡萝卜素,及甲藻特有的甲藻素和多甲藻素。色素体常呈黄绿色、黄褐色、红褐色等。夜光藻全动营养则无色素体。贮存物质为淀粉或油滴。繁殖方式主要是细胞分裂。

    常见种类: 

    原甲藻:细胞壁上有明显的纵裂线,将细胞分成左右两半。细胞卵形或略呈心形,左右侧扁。鞭毛2条,自细胞前端两半壳之间伸出。在鞭毛孔旁有一齿状突起。

    海洋原甲藻:细胞侧扁,呈瓜子形。长约50μm。本种分布较广。在我国沿岸是牡蛎、幼鱼的饵料。大量繁殖可形成赤潮,是太平洋东岸形成赤潮的重要种类。大量繁殖时有发光现象。

    夜光藻:单细胞,球形没有外壳,直径可达1-2mm,肉眼可见。壳缝与口沟相通,末端生出1 条触手,2条鞭毛均退化。细胞中央有1大液泡。细胞核一个。当夜光藻大量密集时则可形成粉红色的赤潮。为热带、亚热带海区发生赤潮的主要种类之一,夜光藻受海浪冲击夜晚会闪闪发光,也为海洋发光现象的主要发光生物,分布极广,除寒带海区外,遍及世界各海区。我国整个近海都可大量采到,而以河口附近数量更高。

    夜光藻虽然它本身不含毒素,但是由于它形成赤潮时,大量的夜光藻粘附于鱼鳃上,阻碍了鱼类呼吸并导致鱼类窒息死亡;同时夜光藻死亡分解过程中所产生的尸碱和硫化氢,使海水变质,危害水体生态环境。此外,它还能渗透出高浓度的。因此需警惕在网箱养殖区发生夜光藻赤潮


    赤潮是一种局部海域灾害性生态破坏现象。不仅会使海水pH值升高,粘稠度增大,改变浮游生物的生态系统群落结构,而且因其疯狂增殖大量耗氧,阻断阳光入射,使海洋环境恶化,导致大量鱼、虾、贝类等海产物窒息死亡。同时,许多藻类还会分泌毒素,直接毒死海域水生动物,并通过生物链,富集于鱼、贝体内,人类误食后,则可引起中毒,乃至死亡。

    裸甲藻:单细胞或链状群体,细胞裸露或具很薄的壁。横沟或位于细胞中央或靠近细胞前、后端。壳缝略延伸到上锥部。细胞侧扁,圆形或椭圆形,色素体多个。 本属种类海、淡水均有分布,以海产种类居多,不少种类是形成赤潮的重要生物。如蓝色裸甲藻为形成赤潮的种类之一。淡水中的蓝裸甲藻,真蓝裸甲藻在肥水鱼池内大量繁殖可形成云彩状水华,使池水呈蓝绿色,是鲢鳙的天然好饵料,但过量繁殖,也有危害。


    薄甲藻(光甲藻)属:细胞球形至长卵形,近两侧对称。细胞壁明显,大多数为整块,少数种类由多角形、大小不等的板片组成。横沟位细胞的中部或略偏于下壳,环状围绕,很少螺旋环绕。壳缝明显。色素体多数,盘状,金黄色至暗褐色。本属种类对低温,低光照有极强的适应能力,在北方地区是鱼类越冬池中浮游植物的重要成分。

    多甲藻 :多数呈双锥形。前端常成细而短的圆顶状,或突出成角状。后端钝圆或分叉成角状。细胞腹面略凹入,因此顶面多为肾形。细胞核大,位细胞中部,细胞内有液泡,贮藏物质除淀粉外,海产种类具很多油滴。

    角藻:顶角细长1个,底角2或3个。本属是最常见的海洋浮游甲藻类,分布很广。主要有三角角藻、长角角藻和梭角藻等


    甲藻的生态分布及意义

    甲藻分布十分广泛,海水、淡水、半咸水均有分布。同硅藻一样,甲藻也是海洋小型浮游动物的重要饵料之一。但是,某些甲藻是形成赤潮的主要生物,对渔业危害很大。由于引起赤潮的生物种类不同,其危害程度和方式也不同,夜光藻等赤潮种类,可使海水缺氧,堵塞动物的呼吸器官,而导致生物窒息。有些甲藻可分泌毒素,毒害其它水生生物,如短裸甲藻分泌神经毒素,直接释放到海水中,使鱼、虾、贝类大量死亡。有些种类对鱼类、贝类不造成致命影响,但毒素可在它们体内积累,如果人类或其它脊椎动物食用了这些有毒鱼类、贝类就会发生中毒、死亡。


热门评论
  • 暂无信息

验证码: 验证码,看不清楚?请点击刷新验证码
版权所有 Copyright(C)2014-2023 湖南省鑫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